切换至 "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"

视频资源库

产后出血常见原因及应对策略
范玲   
  • 出版日期:2025-08-18
  • 范玲 教授,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,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医疗院长,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产科学组委员、中华预防医学会生命早期发育与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常委、世界中联产后康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。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42年,在高危妊娠及产科疑难并发症的诊治、产科危重症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。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、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-子课题、北京市科委、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。

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25, 14 (03): 193 -193. doi: 10.3877/cma.j.issn.2095-3259.2025.03.013
内容简介

本视频紧扣"健康中国2030"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核心目标,聚焦产后出血的防治关键。视频首先介绍了导致产后出血的四大常见病因,强调它们可合并存在、互为因果,并详细分析了不同病因对应的出血特征,如出血时间、腹部体征、出血形式、血块性质等,为临床快速识别病因提供依据。视频介绍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,特别指出调整生育政策后高龄产妇比例显著上升(同时进入"后剖宫产时代"),产后出血发生率亦显著增加;视频同时深入剖析了"催产素受体脱敏"现象以及瘢痕子宫作为绝对高危因素的重要性。

预防的核心在于抓住关键时机与精准预警。视频介绍了胎盘剥离面是产后出血的主要来源,因此"积极处理第三产程"是预防的黄金窗口,循证证据表明其可使产后出血发生率下降66%,而其中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是最核心且必不可少的措施。视频特别强调了多数指南以出血量>400 ml为预警信号已显滞后,基于临床实践,预警关口需大幅前移,并提出了处理方式,旨在将问题扼杀在产后出血定义出血量(≥500 ml)之前,远离严重出血。视频还介绍了针对不同病因的具体应对策略,包括及时探查和处理产道损伤、警惕胎盘残留或副胎盘、识别易被忽视的产后血肿和缓慢持续的小量出血。

视频最后强调了针对如前置胎盘、胎盘植入、瘢痕子宫、高龄等高危产妇,提前做好预案的重要性,并提醒医护人员对所有产妇均应保持警惕。整个讲座旨在提升临床精准识别病因、前移预警关口、把握关键时机、实施有效干预的综合能力,为达成"健康中国2030"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持。

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

AI


AI小编
你好!我是《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》AI小编,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?